五十年前,正是懵懂学书的天真少年,我曾无知无畏地梦想:什么时候我才能成为一名书法家?!对书法的热爱似乎与生俱来,这可能得益于书香世家的熏染,还有自幼严格的书法训练。这份热爱陪着我读书求学、走上工作岗位、几乎每个静谧的子夜五更。如恋人一般,让自己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把其它一切爱好都舍弃不顾。书法,我一生的挚爱!
在漫长的学书历程中,饱偿酸甜苦辣,多少次欲折笔砸砚,又有多少次欢喜若狂,而今都化作了无悔的追忆。今天的收获和成功,就源于这份执着吧。当初觉得渺茫而遥不可及的目标成为现实,怎能不感到欣慰!书法虽是个人雅好,但我始终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到东营任职后,又把这种优势与为官从政结合起来,选择创作了以《孙子兵法》为内容的系列书法作品,书法竟成为了我弘扬黄河口文化的一项事业;现在,我又把弘扬传统文化当作书法正本清源的一项事业,愿倾有生之年,汇作长河中的一股小小清流,激浊扬清,一往无前。
书法家之路是一条遥迢之路、辛苦之路,但不能是曲折之路,路子不对,取法乎下,其结果必然南辕北辙。我之学书,师古而不泥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走的是一条正路。我体会,只有打牢基本功底,法度严谨,运用自如,才能无法至法,最终达到将深厚的传统积淀于胸,融时代特色、个性风格于一体。这是一个“学法、用法、破法、活法到至法”的过程,也是一条寂寞之道,任何投机取巧,无根无基的信手涂鸦,都是对书法的不恭不敬!书法作为艺术,一讲法度,二讲气韵,二者兼备才能日臻完善,达到至法的境界。
所谓法度,即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笔法,指执笔、运笔、选笔。执笔自古无定法,别人说我是画家执笔法,笔有多长把笔多远,感觉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越大,更便于挥运。运笔上,我恪守中锋运笔,间用侧锋取妍。选笔上,不同的字体用不同的毛笔来表现独特之处,我写楷书喜用中长毫;写行草习惯用兼长毫湖笔;写篆书、隶书时笔毫也较他人略长一些、锋秃一些,为的是突出金石气味。字法,指不同书体有不同的法规。点画规范、间架结构、提按顿挫、牵引连带、借用等,这是学书不可逾越的基础。章法,指一幅作品的整体形式布局,主要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照顾的规律法则,亦包括印鉴的使用以及篇张的直观视觉。墨法,是关于墨的五色浓、淡、干、枯、润,随书写而变化,又因水的调和而轻重、浓淡、虚实幻化无穷。墨的选用也有学问。我于反复揣摩中将国画颜料加入墨汁稀释研磨,得到的墨色黑中透亮,饱满润泽,敝帚不自珍,愿与同道分享。
所谓气韵,即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神采、气息、韵律等,它是性情的流露,是个人体悟的展示,是“乐感”的渗透,我的书法作品,不管篇幅大小,都力求一股气贯穿始终。自古难以体现变化的楷书,我用写行草书的性情来写它,因而显现出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气势。不同的书体,我选用不同的笔墨纸张表达不同的气韵。楷书使用半生半熟的宣纸,避开了生宣墨韵变化大、熟宣缺乏韵味的缺点。行草用生宣,更能体现行云流水的韵味及墨色五彩。为追求古朴与雅致,用原色宣纸或米黄色元书纸,就能更好地表现出质朴无华的古典精神。一种书体用不同的笔墨纸张也表现出不同风格。
究其实,气韵也是法度,字的穿插,行笔的抑扬顿挫,墨色的变化等等都是用来体现整体作品的精气神的。法度是基础,气韵是升华。形式是外表,神韵和笔质是内涵。一个人书法的风格、气势、韵律三方面其实都缘于性情,性情在最佳状态,精气神才能统一。情发于中,必然处处形之于笔墨。为营造好的创作状态,我每每创作前一定是多方策划,选笔,用纸,酝酿性情,通通融入书写的内容中,一旦下笔,尽显心底的波澜。不同的书写内容选用不同的书体,力求展现出的意韵与内容相切合。
二00六年,《陈锡山〈孙子兵法〉书法艺术》丛书出版后,同道朋友不吝赞许和褒扬,但我并无沾沾自喜、踌躇满志的感觉。我认为一套作品的出版,只是一个阶段艺术的小结,并非终结,往往又是一个新的起点。那之后,我经历了病痛的折磨,近半年的思考,终于在游学中寻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这次突破,我的书法中碑的雄浑更加明显,加之与贴的柔媚有机结合,雄浑旷达、飘逸洒脱的个性风格愈加鲜明了。这本集子收录的大部分是去秋以来的新作,字里行间表露的都是我的真实心迹。我就是想以自己传统的“原生态”书法与当今书法界的一股浮躁浊流、功利之风做个比照,我想,浮躁总有沉静下来的一天,书法谓之“国粹”,三千年不衰,自清自净,正道沧桑。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付梓之时,自然想起了给我指引学书路子的于太昌老师;诲人不倦,对我悉心指教的薛夫彬教授;给予我精神动力、物质支持、热情服务的朱铭先生、同道和朋友们,谨此一并致以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田英章教授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同时,我还衷心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给予的密切合作!
二00七年三月于茁茁斋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