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锡山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感悟楷书

2019-01-23 16:16:01 来源:齐鲁书风作者:陈锡山 
A-A+

  我视书法为生命,不知是什么原因,尤对楷书情有独钟。最近一段时间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楷书的文章,深受启发,引我思考。于是,便把多年研习楷书的酸甜苦辣作了些回顾,特地把它整理出来,我知道这里面可能有很多是一孔之见,但毕竟是心有所得,惟愿与同道们切磋交流。

  一、楷书的源流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也有三千多年,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书法史已有三千多年了。书法的历史与汉字的历史曾经是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但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又有它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开始是上古时代的象形字,即原始的图象文字,那只是一些简单的图象和符号,而股墟甲骨文则已形成了字的形体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陶片文和甲骨文,即商股时代的殷甲骨文和股金文(这时使用甲骨文的股商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奴隶制的青铜时代)→周代钟鼎文,我们通常称它为“大篆”。

  随着人类历史的延革,石刻文字开始出现,后来有了周石鼓文,石鼓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这是大象到小篆的过度篆书。

  石鼓文演变到秦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篆,是秦朝官方的正式文字,据传是秦朝丞相李斯整理完善起来的。秦篆演变成隶书。因为当时书写公文的大都是“徒隶”一类的小吏,所以称之为隶书,即汉代隶书(八分体)。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存有多种碑刻(其实汉简就是汉隶的一种变体)。中国书法从此进入了汉隶时代,且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到了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盛行,早期的“石门颂”,中期汉碑林立:“礼器”、“乙瑛”、“史晨”、“华山庙碑”,晚期的“曹全”、“张迁”等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号称孔庙汉隶刻石“三杰”。

  汉隶发展成汉章草。草书的兴起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其典型代表是汉史游《急就章》。这种章草结体像隶书,横画有波挑,向下的捺笔波势很重,字与字之间笔画不相连结,依靠笔势来保持映带关系,且结构简省,很多字为后来的楷书提供了简化的依据。到了三国开始有了楷书的雏形,据分析是章草书体演变而成,有书论记载经过魏仲繇大傅加以整理提倡和发明,从此楷书才得以正式流行。

  何为楷书?楷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书写合乎法度,二是形体端庄静立。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

  漫长的楷书发展史,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北朝民间刻石立碑之风盛行,这时的楷书演变成了独树一帜的“魏碑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北碑,多以雄健俊峭取胜。

  (二)隋唐时期,特别是到唐代楷书形成了独特的光辉,初唐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李北海、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后人称之为唐朝六大家。他们都以正楷和行楷著称。当然,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还有个“第二行书”之说,因为这里我们专讲楷书,行草则另当别论了。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因为“字皆真正”,故谓之“真书”。“体形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又称之为“正书”、“楷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张怀瓘有文《六体书论》中曾经说过,“隶书,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这里他把隶书称之为“真书”了。《宣和书普》曰:“上谷五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正书也。”这里他又把隶书称之为楷书和正书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正书、真书,是专指魏晋以后的楷书来说的;我们现在所说隶书是指汉隶为代表的隶书;楷书是指魏唐为代表的楷书,正书、真书非隶书也。

  二、魏碑与唐碑

  纵观楷书风格,大抵可分为碑学与帖学两大系统,其实应该说是魏碑(北碑)和唐碑两大系统。清以前的书法历史重唐碑(因为唐代留下来的书法手札较多,所以一般说是重帖)。特别是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书法,所以初唐“欧”、“虞”、“褚”、“薛”等都取法王书;中唐以后,颜真卿变方为圆,形成了雍容儒雅的风格;晚唐柳公权继承了“欧”、“颜”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瘦硬劲挺的风格。清代中叶以来,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提倡魏碑,如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身体力行,所以魏碑书法大兴,于是形成了一个砷学的时代。魏碑刚健质朴、遒劲奇逸、古拙险绝,虽是楷书,但较之唐碑则似乎更富有生气。所以,康有为极端地尊崇北魏各碑,卑视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这种“尊魏卑唐”之风嚣闹时,当不可取。

  从区域上看,又有南帖北碑之说,意思是说南方书家多重视帖学,北方书家多重视碑学。其实也并非尽然。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事物都必然遵循着唯物辨证法则。当今时代是碑帖结合的时代,和谐共进是大势所趋。

82y6EaGkRWMNI3KLRqJL7pxPhXM6wmEDBE7t5i5f.jpg

  三、我的楷书演变

  我研习楷书的轨迹总起来可归纳为:碑帖结合,博采众长,古为今用,今融古中。从前至后大致出现过四种面貌:最初是以柳、赵、颜为序,在帖上下了不少功夫;接着是以碑破帖、以帖揉碑;再是以写行书的性情融入楷书;目前的楷书进一步脱离了唐楷的拘谨,追本溯源,直取魏晋,以古今诸体众家作参考,有意识地强化了自身的个性追求。

  “碑帖相融”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北碑书风粗犷泼辣、雄强质古,而帖学书风法度严谨、娇柔秀美,把二者有机地融化在一起,不刻苦研习和潜心思考是办不到的。碑与帖的有机结合,使我的楷书既有了帖的端庄隽秀,又有了碑的雄强宽博。从结字上看,我自认为我的楷书是颜柳立根,魏晋树杆,古今诸体众家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刘熙载说过: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道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先哲之言,精辟地论证了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必然承接关系。实际上,每个人在研习中都会有不同的取舍,才有了所谓“书如其人”。

  书法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书家个人的秉赋、阅历和学养。书家不同的秉赋、阅历和学养必然给其书法艺术打上不同的烙印,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或日艺术境界)。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伟大祖国疆域辽,书家林立,写楷书者居多,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多面,即便鼎盛时期的唐楷,也是一人一家书风,如初唐四家欧、虞、褚、薛,盛唐颜、柳等。每个书家在其不同的时期书风也不一样,就拿颜真卿来说,他的早、中、晚年书风就大有区别。我所追求的楷书是一种雄强宽博,雍容儒雅,书卷含金石,形立而神行的风格。我是北方人,性情耿直,加之几十年的从政经历,在楷书上体现出来的“雄强宽博”的意蕴和我的性格是非常吻合的。我出生成长在孔孟之乡的书香门第,在审美观念上自然倾向“雍容儒雅”的韵味。碑与帖的融合,有了“书卷含金石”的表现。

GZ7LQ3k4RdS9kWV4QfoKZUCxBqfsEI9WSc6JXvda.jpg

  娴静是楷书的灵魂,楷以“静”立。“静”是形体,是外在表现。但只静不动缺少精气神,如能加上动感就有了神采。我以写行书的性情写楷书,加强了点画的连贯性;突出了运笔的节奏感;变有行有列为有行无列,克服了铅字排版的僵死模式;点画结构力求多变,给端庄工整的字形增添了活泼的气息,因而显现出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气势,所以我称它为“形立而神行”。

GgkHwPvzdIUvDJXbe5zN5hjXQCLpaC28AVs6YwUC.jpg

  出现上述效果,我在技法上还作了其它方面的探索:如用笔、用墨、用纸。书家用笔,重在纸墨相发。不同质地(软、硬)的笔毫会出现不同风格的笔质;毫锋的长短也影响着书风的形成;提按顿挫、牵引使转、点画安排依笔势而定,贵在腕活,捻管调锋。正如张道兴先生对我的书评中所说,“锡山的楷书风貌几经变化,结字和用笔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篇幅所限,此不赘述。我对楷书用墨,归结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叫书贵流畅,湿润有度,淡墨伤神,慎用干枯。姜夔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燥润相杂的确用于草、行书最佳,用于篆、隶有时也能焕彩,然而用在楷书上,不仅不能添彩,反而会严重地影响楷书应该具有的形神和意韵。清·包世臣曾云,“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我在书创作过程中深切他体悟到:墨色适中则笔质沉稳而扎实,可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墨色浅淡则笔质发飘、神彩暗淡,给人以轻浮乏力之感;墨色过浓则笔触受阻,导致笔质缺乏涨力和切劲;墨色过干则显得笔质只有筋骨而无血肉。书法用纸,全凭个人习性。生宣水墨渗洇迅速,难以控制;熟宣水墨不易渗透,写出字来干瘪枯瘦,缺乏韵味;我体会楷书用纸以半生半熟宣纸最为适宜,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洇,还可以表现出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另外,不同内容的作品对纸张形式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抄经纸等。

  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和谐共进的时代。既是改革,主流则是创新;既是开放,就会出现四面八方多种流派的相互交流;既要和谐,就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意浓。当今艺术时代的主旋律仍应贯彻****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所以,我以为楷书也应与时俱进,百花斗艳,各种流派和风格应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千人一而,或者说一种书风左右整个书坛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四、楷书与行草书

  楷书与其他书体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书法学习中,各种书体交叉研习,确能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在启蒙学习的问题上,我认为,并非只有先学楷书才能再学其它书体,如篆、隶、草、行等。汉字书法的衍变恰恰是篆隶草行在前而楷书在后。然而,又确确实实的是,只有学好楷书,打牢了书法艺术之本质(笔质)的根基,才能在对其它书体,尤其是在对行、草书的研习和创作过程中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以增强其作品的力感和美感。

  笔质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线条的质量,是笔毫在运行过程中落下墨迹的力度。这种力度在我看来有三:一是线条的渗透力,即笔毫在书写载体(纸、帛、绵、木等)上面的摩擦力,所谓“人木三分”、“力透纸背”云云。二是线条的张力(或曰涨力),即笔毫落墨的圆浑度,这种圆浑度就是由线条的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滋润,如“屋漏痕”、“锥划沙”等。三是线条的韧力,即线条表现在纸上犹如弹簧盘旋弯曲,富有弹性,有股子韧劲,如拆钗股等。三力结合产生出了书法线条的立体感,再加上合理的章法(大、小)布局,就会产生出书法艺术的力和美,才能使书法作品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是观之,书法线条的力度(即笔质)是书法作品的关键根本之所在。犹如舞蹈家和舞蹈病人一样:一个优秀的舞蹈艺术家,首先要有一个优美而健壮的体魄,有了优美而健壮的体魄才有可能在舞台上表演出高超的舞蹈艺术,才能给观众以舞艺美的享受。卿蹈病则不然,它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反的却常常带给人以异常痛苦的感觉。

hjB0N8do8KnNszo2k4LBG0OrsqtWQxxGzAN53z7s.jpg

  “行为走,草为奔,楷书立其根”是我学书路上的深切体验。“根深叶茂”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我冒味地断言:只有学好楷书,打牢了研习书法艺术的根基,才能创造出“根深书茂”的奇迹。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锡山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